查看原文
其他

80年了,南京大屠杀跟我有什么关系?

2017-12-13 陈香香 Vista看天下


1、空一座城等三十万亡魂



今天的南京正下雨,很冷,也很挤,因为有三十万人要回家。


所有的车都主动停了下来,行人驻足,警察脱帽,不谙世事的孩子站得笔直,不需要任何人做任何指令,这座城就像静止了一般,只有防空警报声在高空飘荡。


虽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才设立,但距离惨案发生,已经是第80个年头了。


南京人从没想过自己和大屠杀的联系。因为这种联系是深入血脉的,无需提及就足够沉重。


据史料记载:六周内,这里的人口从113万减到了不到40万。经历过大屠杀的南京,原住民其实已经不多了,绝大多数都是外来人口迁居的一二三代。


可不管是在这里生活的本地人、外地人,内心里的南京,永远都蒙着一层无法驱散的灰雾。


正如一位网友@二喵的经历:在南京上了四年学,学校里有两幢宿舍楼当年在动工时,挖开,是个万人坑。这里的每一栋高楼大厦,在80年前都曾满目疮痍,整座城市无一完地。


@南京发布


2、时间把我们变成了一个看客


离开南京这座城市,「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变得更远、也更难了。


正如那句:一个人的死亡是场悲剧,千百万人的死亡只是个统计数字。这话虽然冷血,可30万这个数字的确已经庞大到了我们只能、也只敢把它当成一个数字的地步。而南京大屠杀,更是残酷到了像个故事。


虽然勿忘国殇一直萦绕在耳边,但现实限制了我们的想象。


于是当回忆变得越来越困难,很多人提起南京,第一时间都只剩下了仇恨。「如果有机会,只想冲到日本杀他30万人,再强奸30万日本女人」,已经成了不少人的共识。


这显然不是幸存者的本意。


比如已经年近九旬的南京老人常志强,几十年来只要有机会,就一直致力于在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员,并在各种中外纪录片里还原屠杀时的场景。


尽管当年的常志强只有9岁,可他却能把母亲和姐弟如何被日本军人刺死的画面一次次细致地描述在镜头前,每一次都情绪失控。只有深埋于内心的恐惧,才会在80年以后依然牢牢地记在心头。



虽然频频出现在镜头前,但你很难质疑常志强老人的真诚。因为每一滴泪水,因为字字句句里的悲痛。


这样的幸存老人还有太多太多,他们为了国殇奔波了一辈子。很多人没什么文化,说不出多么高深的话,没办法写下回忆录,却能目光坚定地告诉镜头:我只要活着,就一直作证。


正如今天微博底下的一句热评——不要忘了这30万惨死的同胞,否则将变成「他们」;也不要去复仇,否则会变成「它们」。


幸存者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只图在这个善于遗忘的世界,留下一句不能忘。这早已是超脱于复仇的生命之坚韧与人性之光芒,毕竟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丛林法则里喊打喊杀的兽。


3、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说回——南京大屠杀究竟和我们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很难有人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1937和2017之间似乎没有联系,却又处处都是联系。


没有联系,是因为过去了太多年。


就像每逢12月13日都会热传的这场生死相隔图。每每看到这悲伤的一幕,都希望右边的小女孩能把左边的小女孩拉过来。可现实中没有哆啦A梦的时光机,除了难受什么都做不到,时间的隔阂早已把我们变成了南京的看客。


@朱-彦


然而历史与现实的相似之处,又让这种联系写满了历史的长河。


就比如,战乱前遇难同胞的生活也和我们一样平静。可大屠杀的可怕之处,便在于没人能意料到它的发生。你无法确定自己不是下一个受害者,它就是那样猝然地、强行地、永不可逆地终止了那些平平静静的生活。


好在,前人从没有退缩。80年前,他们在与我们相仿的年纪,砥锋挺锷,揭竿而起,换后人今晨一梦安眠。相比之下,我们,仅仅是幸运而已。


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被那场战争或多或少的改变了。


幸存老人还有机会分享这些经历,手机前的我们还有机会看着这一段段文字,这便是那场战争中惨状被我们铭记的意义。


一个让人欣慰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发投入到了这种联系里。


微电影《每个人的12.13》截图


从20年前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付出生命的代价撰写著作《南京大屠杀》,再到95后大学生周昱羽拍摄《每个人的12.13》微电影与幸存老人对话……她们身处和平年代,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依然愿意去回味如此残酷的历史,或许这便是铭记的意义。


4、遗忘年代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年轻人离1937年仍然太远了。


毕竟这段历史不是课本里简短的一句「惨无人道的屠杀」能概括的了的,更不是为喜欢的明星偶像转发一条缅怀遇难者的微博拍手叫好「小哥哥太爱国了」就能传承的。


更残酷的事实是,后人拼尽全力去还原,但无奈还是跟不上记忆消退的脚步。就像这组冰冷的数字:


1987年首次统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登记在册的幸存者1756人。


1997年,1200人。


2006年,400余人。


2010年,200余人。


直到三天前,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走了,享年100岁。至今,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只剩98位老人。



在这个遗忘年代,每位老人的逝去都是历史记忆的损失,没有人知道他们还能讲多久。


不管你想不想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有些历史,如果当事人不说,就真的会被遗忘。


这并不是耸人听闻,就比如日军在中国造成的第二大惨案湖南厂窖河大屠杀,当年那里留下的是血水河、千人坑、绝户堤。可很多年轻人看了前两年的电视剧《战长沙》,才知道还有这样一段血腥历史的存在。


当亲历者慢慢逝去,再也没有人会拉着孩子的手回忆那些过去,我们很难保证南京大屠杀不会面临被遗忘的命运。


从这个意义上讲,冷冰冰的数字和停留在表面的情绪只能把距离拉的越来越远,让有温度的记忆尽量保持的久一些或许才更有意义。


最后,2017年12月13日过去了。今天虽然平凡,却是平安的一天,80年前的他们终于可以欣慰了吧。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悲惨90后 剧透可耻 | 夺命跟踪 | 失败表白

催泪神作 | 清流综艺 | 辣眼雷剧 | 短信时代



奥迪A3 三十周年年型,洒脱而至。渴望可及,率性有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